未上锁的共享单车--窘境与对策

曾有新闻爆出某共享单车用户忘记锁车,导致4位数以上高额赔款;在日常使用过程中,忘记锁车带来的麻烦也屡见不鲜。

场景分析

什么情况下会忘记锁车就离开了:

  1. 受后置因素影响,着急去做别的事,比如赶地铁、公交。
  2. 受当时环境因素影响,比如天气太冷太热;或停车时正在专心做别的事, 比如正在打电话,专注思考某件事。
  3. 个人本身因素:心智、健康状况,容易出现差错的情况不止在锁车的时候。
  4. 故意不锁,无道德、责任意识。(凭直觉,这类是少数)
  5. 用户临时性停车后,被人骑走。

现有APP的做法

  • 在骑行用户A离开后,持续计费。
  • 车不会自动锁上, 可能会被人骑走,用户A需要自行寻找该车上锁;或反映给APP的客服,运营团队线下解决。
  • 用户被罚款,扣除一定信用值。

这样会带来的问题:

  1. 在用户体验层面上,虽然忘记锁车是用户的错误,但会直接打击被惩罚用户使用该品牌共享单车的积极性,尤其是出现高额赔款的时候,可能会引发规模性的负面效应,比如在APP 商店的评价里会出现低分和言辞激烈的负面评价;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话题。同时犯错用户使用该产品时的焦虑感和压力也会增加。
  2. 运营成本的增加,在用户上报未锁车之后,如果需要线下的运营在分散的地点维护,潜在维护成本较高。

方案分析

  • 发现这样的问题,首先不应该急着去想解决方案,第一步应该搜集数据,进行分析,判断是否值得花资源解决这样的问题。搜集的数据可以有(在一段时间内的):

日均骑行人次:$ Rides _{average} = \frac{Rides}{Days}$
日均上报未锁次数:$ Reports_{average}=\frac{Reports}{Days}$
未锁率:$P_{forget}= \frac{ Rides_{average}}{Reports_{average}}$
未锁维护成本:$ C $
日活用户: $ DAU $
分别调查正常用户和未锁用户对产品的净推荐值:$ NPS $
……
计算未锁车带来的影响是否需要引起对产品的重新设计。

  • 假如需要重新设计
  1. 避免用户犯错、培养用户习惯为主,惩罚为次。
  2. 根据《用户体验要素》的理念,首先要在设计产品时要尽量不给用户犯错的机会。如何降低甚至避免用户不锁车?
  • 尽量避免车辆硬件层面的改装,因为成本可能会很高。可低成本的增加简单的提示标签,如在把手处,车篮处,坐垫上,撑脚处……现在一些城市在管制共享单车停放区域,则可在停放处增加提醒标志。在用户开锁后,界面有醒目的上锁提醒。因为用户一般骑行前锁屏的时候,界面多数停留在共享单车APP上,这样,下次查看手机的时候,第一时间会得到提醒。
  • 用户习惯培养:采用精神、物质、社交三个维度的激励
  • 精神:对于一直不犯任何错误的用户,达到一定的次数,颁发虚拟奖章、证书。增加挑战,比如挑战5次骑行都记得锁车……
  • 物质:物质的激励是最直接的。对于连续一定次数骑行没有出差错的用户,提供一次免费骑行1-2小时的promotion. 也可提供上锁后才能领取的红包。抛砖引玉,还有很多高效可行的方案。
  • 社交:可增加骑行距离排行榜,用户会增加查看该软件的次数,此时也更容易发现自己没锁车。补充:在发现自己忘记锁车的时候,可在APP内通知好友,邀请附近的好友帮助锁车。

  • 对软件上的改进:

  1. 除去故障车辆,正常车辆有3种状态:1.available:车辆上锁,无人使用,可扫码骑走;2.occupied:车辆解锁,使用中,不可扫码;3.pending:车辆上锁,挂起状态,只有正在使用的用户可解锁.
  2. 如何判断未锁就离开?可在车辆静止2-3秒的时候检测手机和车的GPS距离,用户GPS和其对应的共享单车GPS距离达到一定程度,手机会发出通知提醒未锁,这要求用户在用车的全程保证APP有通知的权限。当然,也存在app用户和骑行者不是一个人的可能,这需要考虑产品的边界,是否需要增加一个为他人扫码的功能,在这种模式下,不再以GPS检测是否离开,根据生活经验,这种场景发生的频率不高,忘锁车的概率在这类低频率场景中产生的影响,也相对较小,在此可暂时不考虑。因此,本文的用户位置和手机位置被认为是一个位置。其他诸如手机没电,中途关闭gps,关闭通知的场景,均归为特殊情况,跳过3.进入4.环节。
  3. 用户在收到通知的时候,用户可选择:1.返回锁车2.点击“已锁车”;3.点击“暂时离开”:选择“暂时离开”的时候,提醒用户自行返回,手动锁定,这时,车辆被设置成pending状态,在一定时间内(比如5分钟,10分钟),不能被别的用户扫码骑走,此时,计费不停。超过时间,则计费停止,车辆重新回到available状态。
  4. 如果超过一段距离或时间,用户无视通知,则可采用自动拨打电话提醒的方式进行第二道电话提醒程序。(成本过高,则放弃)
  5. 经提醒后,可对没上锁的,则进入惩罚与补救环节。
  • 惩罚与补救
    惩罚的级别:提醒、警告、禁用
    补救:从共享出发,回归共享——社区式的运营
  1. 扣除信用分分为3个级别:1.A,连扣3次内不影响正常骑行的分数。2.B,连扣2次即无法使用共享单车。3,C,一次即无法再使用。

  2. 设置一个最长骑行的上限,比如12小时(能一次骑12小时的也是厉害)。超过12小时之后,用户会收到相应提醒,app通知、电话、短信。按照现在的计费,10-20元不算很夸张,可降低用户的焦虑。用户若自行寻车上锁,不扣除信用值,因为他已经付出了经济代价。用户若上报(找不到车),要求运营处理,则扣除A级信用分。若无法联系上用户,则自动提交运营处理,运营找到车,确认该用户没有上锁的时候,扣除B级信用分。出现其他严重情况,则禁用该车。

  3. 未到最长骑行时长发现忘锁车的,可在地图上查找车辆的位置,前往上锁;或上报客服;或邀请好友、其他用户锁车。
  4. 未上锁的自行车,在该时间段内,别的用户甚至路人就可以随时骑走。如何让别人来帮忙锁车?
    希望可以形成以社区互助为主,运营管理为辅的方式。
    考虑以下几种方案:
    1)把未锁车辆推送给其他用户,邀请锁车。在不移动车辆的情况下,完成锁车,则发放一定数额的红包或免费骑行的时长,并提供信用奖励。带来的问题:可能会吸引恶意用户,私藏自行车,或作出其他破坏共享规则的行为。对策——与公安机关对接,此处抛砖引玉了。
    2)在可以构建社交关系,则该用户的好友会得到推送,邀请其有偿帮好友锁车(比如发红包或免费骑行时长),或者提醒该忘锁车的好友。这是对1)的改良。好友收到通知可以抢单帮锁车,抢单具有唯一性、独占性。这样的好处是:熟人关系,减少吸引来的是恶意用户的概率,也避免所有用户一窝蜂的去锁车。此处的要注意的规则逻辑是,要避免用户自导自演未锁车而通过这种规则获益的可能。因此,该规则中,未锁车的代价必然要大于帮锁车得到的利益。忘锁车用户还可主动把邀请好友帮忙锁车的短信发给通讯录的好友、微信的好友、微博等社交平台,利用帮助锁车这件事,新带入一部分用户。需要注意的是,抢单锁车的时候,车辆的位置和状态可能发生变化,这时候,也需要提醒前往帮锁车的用户,他有取消的权利。
    3)对于非共享单车用户发现该单车未锁的情况,我们可视其为增加用户的一种方式,在自行车把手处增加下载该app的二维码,邀请其注册成为用户,并在成为新用户的时候,帮助锁车,发放奖励。若单车被非共享单车用户私藏,情况严重的,依然考虑求助公安机关。
  • 远程上锁和自动上锁的的思考:
  1.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,比如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或技术故障,车辆突然被上锁,非常危险。
  2. 需要更改现有全部的锁,成本可能会很高。
  • 其他方案:
  1. 保险,通过精算,推出类似“碎屏险”的“忘锁险”。
  2. ……

(流程图之后补上)

总结

共享单车忘锁车是一个不罕见的现象,这既是麻烦,也是机遇。我们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,判断是否真的需要改进产品。在需要改进产品的情况下,基于尽量不大改硬件设施的前提,在软件层面上进行提升。主要的目标是:避免用户犯错、培养用户习惯为主,惩罚为次;补救的核心思想:从共享出发,回归共享——社区式的运营。并在用户的失误中给新用户的增加提供机会。


最后就共享经济提出一些想法,不宽容的讲,现在很多打着“共享旗号”的产业本质只是租赁,像”滴滴”、”UBER”、”Lyft”、”Airbnb”这类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共享,本质差异是:该公司是否是该用户所使用的工具的拥有者。
观点同意这篇文章。
《租赁这头猪,不要趴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上》

☕️听说你想请我喝咖啡?